当松辽平原的春风拂过秸秆覆盖的田垄,当免耕播种机的辙印在黑土地上延伸成希望的脉络,四平正以“梨树模式”为笔,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时代答卷。全市已推广保护性耕作40万公顷,全力推进“百亿斤粮食”产能建设工程。这场从“翻地犁田”到“护土养田”的耕作革命,不仅让黑土层平均增厚2.3厘米,更以“技术+装备+制度”的系统创新,为端牢端稳“中国饭碗”作出更大贡献。
藏粮于地,以循环之道解锁黑土新生
黑土地是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,“梨树模式”的突破性价值,在于以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为支点,撬动了“耕层保护—生态循环—地力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:连续十年实施该模式的地块,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%,土壤含水量从20%增加到40%,减少土壤流失80%。这组“减”与“增”的对比,揭示出现代农业的深层逻辑。
在梨树县联民合作社,九年“不翻地、盖秸秆”的实践,见证着黑土地由“硬”变“软”的蜕变。这种转变的本质,是将农业从“资源掠夺型”转向“生态友好型”,正如合作社理事长赵连和的算账经:“秸秆还田每亩省60元整地钱,少打两遍药省30元,增产的玉米能多卖150元。”现代农业的价值坐标有了新刻度。
藏粮于技,以三位一体厚植粮食根基
一项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万亩田,需跨过“技术适配、装备支撑、制度护航”三重门槛。“梨树模式”的生命力,正源于其构建的“三位一体”创新体系。
技术适配精准化。如今的“梨树模式”,已“进化”出4种“基础款”耕作模式,还配上了“秸秆科学离田”“粪肥堆沤还田”,组成能实现种养循环的“4+2模式”,针对半山区、平原区等不同地貌精准适配,让技术“接地气”。
装备支撑自主化。免耕播种机集秸秆归行、精量播种、分层施肥于一体,破解“有技术无装备”的瓶颈,实现“四平智造”与黑土地的深度融合。
制度护航集成化。“双保全统”托管模式(保产量不低于邻地、保农资价格不高于周边,统一生产全流程)将碎片化农田整合为300公顷连片单元,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快车。
藏粮于责,以担当之姿筑牢粮安屏障
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,“梨树模式”的意义更加深远。作为农业大市,今年全市计划播种粮食作物59.37万公顷,相较于2024年增加4973.3公顷,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四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的重大使命担当。在梨树县双河乡,“玉米+大豆”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“一田双收”,预计每公顷增效3000元;于大壕村“秸秆科学离田”,让传统耕作模式增产近两成。这些实践证明,保护地力就是保护产能,生态优化就是效益提升。
从更广维度审视,“梨树模式”是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的生动诠释。当免耕播种机播下的不仅是种子,更是“绿色发展”的理念;当秸秆覆盖的不仅是土地,更是“可持续发展”的未来,农业大市的担当便有了更加厚重的内涵。
农稳社稷,粮安天下。“梨树模式”的启示在于: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,必须统筹好保护与发展、生态与生产、当前与长远的关系。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呵护黑土地,以创新之力激活新动能,这片“耕地中的大熊猫”必将持续奉献“金穗穗”与“绿画卷”,为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照亮一条绿色振兴之路。
|